在这里也许可以用歆舞界的作品《面具的世界》多讲几句皮娜·鲍什和我们的关系。2010年先后,歆舞界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操场或空地上演出了《面具的世界》,其主题是拆迁。在某些场次中,作品以类似“被压迫者剧场”理论创始人奥古斯都·波瓦(Augusto Boal)所构想的隐形剧场(Invisible Theatre)的方式开场——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演员的争执带进戏剧小片断中。 在最开始的片断,演员们戴着形象夸张诡秘的面具舞蹈、领着观众去指定的地点“看戏”,并有一搭无一搭和观众们交流着。“来来来,我带你们看戏”——带面具的女舞者和孩子们嬉笑打闹着向前走着,又忽地跑到一个观众面前问道“哎,你有房子吗?”在接下来的片断里,一位“老人”祖辈传下的房子被划上了一个拆字。“拆迁者”一次次将“老人”摆好的积木推倒,又欣喜地握住观众的手:“您来了!我昨天晚上还见到你了……咱们去拆那老头房子的时候见到的!”观众们跟着、看着、琢磨着,说说这房子有多贵,思忖着这演出有多怪。在下个片断中,舞者们又随机从观众中抽出一个故事的主人公“阿达”。接下来,朋友“阿达”关于拆迁/搬迁的故事成为了“剧场”的中心。舞蹈部分由叙事代替,舞者在故事的若干个角色(记者、专家、拆迁人)、叙述人、和自我中间转换,讲述了一个原本乐观天真“生活上只要爽就是好”的主人公在经历暴力拆迁后失去房产、权利、梦想和尊严的故事。几则关于拆迁户自焚、跳楼或暴力执法的新闻被一条条朗读出来。在某一天的演出中,演员在观众中找到了一个“某某”——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白发老人。在叙述关于“阿达”的故事过程中,这个“某某”成为了演员叙事或抒情的直接对象。她与表演者交换情感和认知视野,成为一个同表演者一起就现场叙事作出反应和解释“创作主体”。